<noframes id="fpvpv">

    <noframes id="fpvpv">
    <ins id="fpvpv"></ins>
    <var id="fpvpv"></var>

      <form id="fpvpv"></form>
      <noframes id="fpvpv">

              新聞中心

              0512-87776571

              szsl@sl2500.com

              滴滴被罰80.26億元,信息安全豈能兒戲

              時間:2022-07-28 09:45:51   作者:   來源:

              7月21日,滴滴因存在16項違法事實,被處以80.26億元罰款并全網通報,引發公眾關注。隨后,滴滴也第一時間回應:誠懇接受處罰,認真完成整改。

              從國家網信辦有關負責人披露的滴滴違法違規行為來看可謂觸目驚心。除了存在嚴重影響國家安全的數據處理活動外,滴滴還嚴重侵犯了用戶的個人隱私,包括違法收集手機相冊的截圖1196.39萬條、過度收集乘客人臉識別信息1.07億條、頻繁索取無關的“電話權限”等等。而且從滴滴相關違法行為的持續時間看,最早開始于2015年6月,持續至今,時間竟長達7年之久。難怪對于80.26億元罰款有不少網友表示滴滴罪有應得、罰得太少。

              要知道,在2021年7月以前,滴滴可謂風光無限,作為我國網約車市場的最大平臺,獨占90%的市場份額,幾乎處于壟斷地位。去年6月30日,滴滴“悄悄”在美國上市,市值竟一度逼近對手Uber。但就在滴滴在美國上市第3天,就被網絡安全審查;上市第5天,國家網信辦宣布下架滴滴出行;上市半個月后,國家網信辦、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等七部門入駐滴滴出行進行網絡安全審查。面對公民隱私和國家數據安全,監管部門重拳出擊,在網絡安全審查期間,滴滴于去年12月3日在紐交所啟動退市工作。到了今年6月12日,滴滴從美股正式退市,退市時市值僅剩110億美元,不到一年時間,超過560億美元的市值不翼而飛。

              不可否認,滴滴給我們的出行帶來了很多便利,但我們失去的,是個人隱私。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智能手機和各種各樣的生活軟件,以及遍布生活周邊的傳感設備,正在以恐怖的速度和龐大的容量收集和存儲用戶信息。更多的情況是我們都習慣了用隱私換取便利。對于這些隱私信息被違法收集,而產生的后果,很多人是缺乏感性的體驗和理性認知。一般來講,企業和機構拿到你的信息就可以有針對性地推銷產品或提供服務,比如差異化的打車價格等等。但如果這些信息別用來懲罰或暗算你,可能是更容易的傷害和詐騙。

              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強對網絡安全、數據安全、個人信息的保護力度,先后頒布了《網絡安全法》《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條例》《網絡安全審查辦法》《數據出境安全評估辦法》等法律法規。目的就一個,國家網絡安全不容侵犯,人民個人信息不容泄露。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滴滴被罰80.26億元,對互聯網企業來說無疑是一次有力的“敲山震虎”。信息安全不是兒戲,特別是在當下。希望互聯網企業能從滴滴被罰事件中汲取教訓,踏踏實實做好信息安全工作,賺良心錢, 堅守發展安全底線。


              來源:網易 科技E俠,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